top of page

課程設計理念

空間閱讀,一種語言學的比喻,也是一種存有學的實踐。空間是符號單元、句型串聯和文法結構,載滿意義。本課程由兩位不同專長領域的老師進行科際整合,勾勒出專屬於台東的空間閱讀地圖,帶領學生發展步行修辭學,在建築體驗與人文探索之中,以生活世界的真實脈絡形構深度學習的場域,看見不同尺度的空間場所裡各種的身體活動,看見個人言行舉止與思維感知所受的影響,看見多重文化關係和脈絡的發展,看見空間的再造與再現不斷變動,因而注視地方,感受曾經的美麗與哀愁、風華與滄桑,因此觸發對空間建構性的敏感度,轉化出超越疆界的空間思維,關注存在家園的詩意想像以及創造實踐。

課程目標

本課程期能達成以下目標:

  1. 體認人權價值

  2. 深化地方感

  3. 提升溝通表達能力

  4. 創造存在家園的新想

作業要求

  1. 個人作業:各教學單元及活動的學習筆記。

  2. 小組作業:以「目標導向.行動學習」為策略,各小組對應於走讀台東的體驗活動,完成「老地方新故事之影像紀事」。

課程架構

本課程的教學內容,主要包含「課室教學與討論」(認知為主)、「走讀台東體驗活動」(情意為主)、「影像學堂專家講座」(技能為主)等三個部分,其中「課室教學與討論」的單元一及單元二為基礎理論的引介,其餘各單元與「走讀台東體驗活動」相輔相成,前者為認知活動,後者為體驗活動,彼此一一對應,構成單元模組。

 

各模組之間則主要依照以下邏輯予以架構:

1.空間橫軸:主要區分為「日常空間」與「非常空間」。

2.時間縱軸:清領時期─日治時期─戰後國民政府來臺迄今。

 

「日常空間」包含單元三「城市空間」的閱讀,關於台東舊街變遷及其生活文化地圖之探索,以及單元四「社區空間及家屋」的閱讀,關於鹿野龍田日本移民村的滄桑與再生之探索。前者從1875年清領時期說起,歷經日治到國民政府來臺;後者則為1910年前後官營移民至1946引揚的大時代故事。

 

「非常空間」包含單元五「規訓空間」的閱讀,關於綠島政治受難者的愛與死,監獄圓形建築的權力結構,以及單元六「神聖空間」的閱讀,關於白冷會教堂的時空脈絡及其意義。時代背景都在戰後。

 

「日常空間」與「非常空間」之間,以台東人林正盛導演的《月光下,我記得》作為過場,電影劇情的歷史軸線從日治時代跨到戰後國民政府來臺,《月光下,我記得》以都蘭林場招待所(現為「月光小棧」)作為電影場景裡的「家屋」,「家屋」裡過的是日常生活,而同時「缺席」的男主人因為白色恐怖事件則在「規訓空間」裡過著非常的日子。電影是真實(生活世界)與虛擬(想像世界)的中介,隱喻著一段曖昧不明的歷史,以及壓抑、苦悶的存在虛無。

 

至於「影像學堂專家講座」乃為小組專題製作的相關研習,以提升學生對應用影像媒介的掌握能力,希望學生透過此一工具,嘗試轉化所認知的概念與所體驗的經驗,再結合自身對存在家園的新想像,予以具體化為「老地方新故事之影像紀事」。

bottom of page